• 2025年第52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封面: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试采工程场地。

      2025, 52(2):1-1.

      摘要 (1) HTML (0) PDF 2.48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封二:中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简介

      2025, 52(2):2-2.

      摘要 (0) HTML (0) PDF 983.13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双月刊)2025年3月第52卷第2期(总第427期)

      2025, 52(2):3-6.

      摘要 (0) HTML (0) PDF 392.96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特别关注
    • 青海共和盆地温度场特征、干热岩成因及资源潜力

      2025, 52(2):399-415. DOI: 10.12029/gc20240226001

      摘要 (1) HTML (0) PDF 5.05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干热岩体是近年来我国内陆地区深层高温地热探测的重要发现之一,其成因机制一直备受争议,是研究的热点内容。现今热状态是盆地地热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深入理解高温地热分布规律及成藏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地球物理探测和钻井测温资料,分析了共和盆地基底结构特征与高温地热分布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初步获取了盆地近东西向二维温度场剖面,在此基础上,评估了干热岩资源潜力并对干热岩成藏要素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 共和盆地干热岩地热资源丰富,5 km以浅资源量估算为2.48×1021 J。盆地温度场东西向存在显著差异,变化规律与盆地基底埋深起伏特征相类似,盆地东北部新街—瓦里关隆起带周缘地区具有较好的地热地质条件。结论 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共和盆地深部部分熔融持续供热,放射性花岗岩体增温导热,新构造抬升剥蚀释热控热,沉积盖层保温聚热多种因素的影响,共同导致了盆地现今东西向差异明显的温度场特征和干热岩体的成藏就位。

    •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人工储层示踪试验研究

      2025, 52(2):416-424. DOI: 10.12029/gc20231121002

      摘要 (1) HTML (0) PDF 1.74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干热岩是一种清洁、储量巨大的地热资源,从2019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海共和持续实施中国首例干热岩发电并网工程。干热岩储层致密,需压裂形成一定渗透性的连通缝网,形成容纳一定规模换热、导水储层,但高温硬岩人工储层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方法 人工储层的成功建造和井间有效连通是干热岩成功开发的核心,示踪试验是研究上述问题、刻画储层水文地质条件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试采场地为研究对象,选取荧光素钠、溴化钠作为示踪剂,分别在规模压裂改造前后开展示踪试验。研究结果 规模压裂改造前示踪剂回收率、换热体积等均较低,改造后储层裂缝更复杂,储层连通性更好,示踪剂回收率达到14.14%,裂缝换热体积增大至27倍,裂隙相对均质,有效减少了热突破风险。结论 示踪实验可以定量化评价干热岩人工储层压裂改造效果,研究成果对于干热岩示踪试验的开展和高温硬岩热储的科学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GR2井现今地应力特征及断层稳定性分析

      2025, 52(2):425-437. DOI: 10.12029/gc20230901003

      摘要 (1) HTML (0) PDF 3.50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地应力大小和方向是干热岩开发中井位部署、压裂设计和储层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基础数据,研究储层应力状态对干热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本文根据区域地质构造演化、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节理裂隙统计、原地应力实测数据分析了共和盆地区域应力场的特征,结合共和GR2地热井储层构造、地层岩性特点建立三维模型,利用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本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获取了共和盆地GR2井的三维地应力数据,探讨了区域构造应力场及干热岩注水开发与断层稳定性。研究结果 ①模拟所得地应力分布与理论值吻合,满足初始位移精度要求,最终预估了井中地应力场分布特征;②在500~4500 m深度范围内,三向主应力总体表现为σv> σH >σh,表明该区域应力结构有利于正断层活动;③青海共和盆地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整体上呈北东(NE)向挤压变形作用为主,有利于花岗岩岩体具有低的流体渗透率、低的热流传导。④在统一的区域地应力场作用下, 研究区3900~4500 m干热岩注水开发过程中,当地面持续注入压力达到或超过约19.9 MPa 时,可能引起场区内断层的滑动失稳,导致中小地震的发生,在干热岩开发利用中需注意防范。结论 研究结果对共和盆地地球动力学研究及干热岩安全开发利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青海共和盆地恰卜恰深部花岗岩热储时频电磁法探测及干热岩体预测

      2025, 52(2):438-451. DOI: 10.12029/gc20231115001

      摘要 (1) HTML (0) PDF 6.63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共和盆地恰卜恰地区是国内花岗岩热储型干热岩研究热点区域。本文旨在查明恰卜恰地区盖层厚度和花岗岩基底起伏形态,分析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预测干热岩体的空间分布。研究方法 本文首次将主要用于深部油气勘探的时频电磁法应用于干热岩探测,在获取高品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预处理、电性参数提取、约束反演等技术,得到了电阻率反演剖面;采用综合解释技术,结合已有的地质、钻孔、测井及其他物探资料,得到了研究区地层构造、花岗岩体与干热岩体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 (1)时频电磁法可有效识别10 km以浅地层电性变化特征,时频电磁法电阻率反演剖面整体表现为典型的H型电性特征(次高阻层—低阻层—高阻层),盖层厚度呈东薄西厚,厚900~1400 m;10 km深度范围内,整体上花岗岩电阻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表现为A型电性特征,顶界面埋深呈东浅西深,为–900~–2900 m。(2)结合钻孔测温资料,预测了恰卜恰干热岩体和达连海干热岩体的空间展布特征。结论 (1)通过对热流传导规律的分析,认为岩体较完整的岩基和岩株是主要的热流汇聚区,最有可能是干热岩体。(2)导致花岗岩体呈深部岩基、中部岩株、浅部岩床的分布特征。(3)花岗岩体内电阻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花岗岩体的完整性,深部岩基、中部岩株较浅部岩床更加完整。

    • 花岗岩型干热岩储层裂缝刻画的三维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研究

      2025, 52(2):452-461. DOI: 10.12029/gc20231213002

      摘要 (0) HTML (0) PDF 6.43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花岗岩型干热岩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对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工程中钻孔部署和开采方案确定至关重要。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和属性特征分析方法,对花岗岩储层中天然裂缝的特征、空间分布进行预测,为EGS工程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宽频带、宽角度、高密度采样的三维地震数据,采用构造导向滤波和多窗口倾角扫描等处理方法,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进一步优化了花岗岩内幕探测效果。同时,本文还结合多方位角约束的地震属性体、最大似然体、相干体、曲率体、方差体和蚂蚁体等三维地震属性,对裂缝簇的空间分布密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 通过综合属性分析认为研究区花岗岩型干热岩储层主要发育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的规律,该规律与钻孔成像测井结果高度吻合。结论 通过高精度的地震资料和属性特征分析方法,成功预测了花岗岩型干热岩储层中天然裂缝的特征和空间分布,为EGS工程施工中的裂隙探测、钻孔部署和开采方案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 >综述论文
    • 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新趋势、新热点与未来展望

      2025, 52(2):462-481. DOI: 10.12029/gc20240825001

      摘要 (1) HTML (0) PDF 2.96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深入推进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关键矿产作为经济技术转型的基础保障,其安全稳定供应成为各国政府和跨国企业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日益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系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的新趋势,厘清全球关键矿产研究的新热点,提出了对全球关键矿产的未来研判与展望,对中国关键矿产产业布局和资源安全保障具有启示意义。研究结果 全球关键矿产稳定供应研究受到世界主要经济体和重要制造企业的高度关注。政府在塑造关键矿产供应链、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关键矿产清单的厘定方法在持续改进,矿种数量在扩大,但交叉重叠矿种越来越聚集,关键矿产成矿规律与赋存状态研究在不断深入,新类型、新矿床不断涌现。制造企业与矿业企业对接更紧密,向上一体化和向下一体化趋势明显,投资机构也加大了对关键矿产的投资和新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结论 随着低碳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关键矿产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会愈发凸显,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投资将日益增加,新类型、新矿床的发现也会随之增多,以锂为代表的“小宗矿”有望成长为“大宗矿”。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关键矿产资源大国不断强化供应优势,中亚和欧洲等失落地区的回归与重新重视,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上日程等的加持下,全球关键矿产供应或将呈现多元化供应格局。新技术的变革与替代工艺的创新,以及回收技术的迭代也将为关键矿产稳定供应提供新的路径。

    • 非洲锂矿成矿特征与勘查开发现状

      2025, 52(2):482-494. DOI: 10.12029/gc20221130001

      摘要 (1) HTML (0) PDF 4.19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在全球碳中和和绿色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锂作为关键矿产已成为全球共识,非洲锂矿资源的勘查开发逐渐引起了各国重视,本文分析非洲锂矿成矿特征与勘查开发潜力,为服务非洲锂产业国际合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跟踪研究非洲锂资源重大勘查发现和开发动态,综述非洲主要国家的锂资源成矿特征,分析开发潜力,研判非洲锂产业发展前景。研究结果 非洲已探明资源主要为LCT型伟晶岩矿床,分布在刚果(金)、马里、津巴布韦、加纳和纳米比亚的富锂伟晶岩带中,具有资源量大、品位高、开发条件优越等特点,吸引了多国矿业公司的投资。结论 非洲锂矿勘查起步晚,开发进度缓慢,但资源禀赋良好,当前的优质资源已被各国提前锁定,未来有望成为全球锂资源供应的新增长点。

    • 中国重晶石矿床分布特征、成因类型、资源应用现状及其展望

      2025, 52(2):495-512. DOI: 10.12029/gc20231012003

      摘要 (0) HTML (0) PDF 1.70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重晶石作为中国优势矿种,存在开发利用率低等问题。为保障中国重晶石资源安全, 寻找更多的重晶石资源,本文对支撑石油勘探工业发展和拓宽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本文总结了重晶石的成矿时代、成矿特征、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物质来源,系统梳理了中国重晶石的分布情况、资源现状以及应用情况,为我国今后对重晶石的开采和应用方面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 中国重晶石矿床的成因类型可分为沉积型、火山沉积型、热液型、层控热液型、风化残坡积型。根据成矿流体来源重晶石可分为海底热液重晶石和生物重晶石这两个端元。全球重晶石已探明储量大约7.4亿t,中国有贵州、广西、湖南和福建等26个省份产出重晶石,作为我国关键矿产之一,是全世界第二大生产国,品位高且出口量大,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工业、高新材料、医疗、军事和环保等领域。结论 中国重晶石矿床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江南地区、秦岭地区和黔—桂地区,且以沉积型矿床为主。重晶石成矿流体来源类型繁多,通过地球化学标志可判断出成矿物质来源于海底热液,而通过生物标志性化合物和偏重的硫同位素可得出生物成因结论。重晶石作为重要的高新材料之一,在未来集约化、高效和绿色的产业发展机制中,需注重提高重晶石的精深加工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拓宽重晶石的应用领域。中国重晶石矿找矿远景应着重加强寻找扬子地台南缘的超大型和大型重晶石矿点,对类似于甘青宁重晶石成矿区等低品位重晶石矿和伴生重晶石矿床的寻找也不容忽视,以及不断探索开发华北和新疆等地区,去寻找更丰富的重晶石资源。

    • InSAR技术在滑坡识别与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5, 52(2):513-526. DOI: 10.12029/gc20240515001

      摘要 (1) HTML (0) PDF 4.64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滑坡灾害是威胁山区重大工程建设与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滑坡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已成为有效防范灾害风险的重要途径。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资料,本文介绍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历程,梳理了InSAR技术在滑坡灾害识别与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研究结果 滑坡InSAR识别主要包括区域性滑坡识别、重点区段滑坡识别和单体滑坡精准识别;滑坡InSAR监测主要针对具有重大险情的大型单体滑坡,着重阐述了监测方法选取和预警模型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InSAR技术在滑坡识别与监测研究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复杂地形条件下侧视成像几何畸变挑战、滑坡大梯度形变探测挑战、大气延迟及植被穿透的挑战等。InSAR技术在滑坡应用中还存在着大范围监测能力不足、处理流程自动化程度较低、数据分析与挖掘程度不够等问题。结论 对InSAR技术未来在滑坡识别与监测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伴随着未来InSAR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使滑坡灾害风险防范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

    • 氧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植被–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2025, 52(2):527-573. DOI: 10.12029/gc20240410003

      摘要 (0) HTML (0) PDF 3.89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氧是组成生命物质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的氧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氧同位素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示踪手段,能够有效指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氧同位素的文献,综述了氧同位素的分馏机制以及在土壤–植被–生态–环境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 依赖于同位素质量比值偏差大,氧同位素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发生较大程度的同位素分馏。氧同位素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示踪环境污染物来源;(2)古环境和古气候恢复;(3)追踪食物(动物)的地理来源。 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氧同位素通常会与其他同位素(氢同位素、碳同位素、氮同位素等)共同使用,从气候、植被发育程度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多维度示踪。今后氧稳定同位素可与树轮、有孔虫、黄土、盐湖等全球变化领域的代用物模式结合,发挥更重要的环境生态学研究价值。

    • 磷灰石研究进展及其在矿床学领域的应用

      2025, 52(2):574-596. DOI: 10.12029/gc20240313001

      摘要 (0) HTML (0) PDF 2.29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磷灰石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的一种副矿物,其晶格内可以容纳Sr、Mn、REEs、U、Th、F、Cl等多种元素,而且磷灰石的化学组成对于岩浆和热液过程十分敏感并因此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方法 本文系统分析了目前关于磷灰石在矿相学、同位素年代学、矿床地球化学、人工智能以及勘查指示中的一些常用研究方法和最新成果。研究结果 岩浆磷灰石的Sr、Y、REEs等元素和Sr-Nd同位素可以用来判别岩浆源区,Ce、Eu、Ga、Mn等对氧逸度敏感的元素可以用来指示岩浆氧化态,F、Cl等元素可以用来估算熔体初始状态下挥发分含量,其U-Pb年龄能代表其寄主岩的结晶年龄,而低温热年代学也常用于研究矿床形成后的剥蚀程度。热液磷灰石的结构和成分记录了流体的相关信息,可以用来指示流体来源、流体性质等与岩浆-热液成矿过程相关的信息。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处理海量磷灰石数据,实现基于磷灰石成分的岩石类型和矿床类型的判别。结论 磷灰石在矿床学研究和矿床勘查中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对热液磷灰石与成矿过程关系的研究工作,以及将人工智能与磷灰石结合来示踪成岩成矿过程应该是值得考虑的研究方向。

    • >学术论文
    • 黔西北地区上二叠统煤层气富集机理与有利区优选评价

      2025, 52(2):597-612. DOI: 10.12029/gc20220612002

      摘要 (0) HTML (0) PDF 6.84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优选研究区煤层气勘查开发有利区,为贵州省煤层气勘查部署提供参考。研究方法 以煤层气勘查资料及实验测试成果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区主煤层(6、14、27号煤层)的厚度、含气量、渗透率、储层压力和煤体结构发育特征,利用五指标法对19个含气区进行了优选评价。研究结果 (1)上述三个主煤层具有南西厚,北东薄的厚度变化趋势;煤层含气量平均11.73 m3/t,向斜控气特征典型。(2)区域上划分出7个大含气区,其中煤层含气量大于16 m3/t的地带主要分布于比德-三塘向斜及金龙-黔西-金沙向斜群。(3)煤层试井渗透率平均0.173 mD,属于中-低渗透率煤层,渗透率在横向上由西向东总体趋于降低,纵向上随着层位降低而降低,但在不同煤层之间出现明显波动。(4)试井煤储层压力平均4.98 MPa,压力系数平均0.86,总体上欠压,由东向西方向具有由欠压状态向正常和超压状态转变的趋势。(5)构造煤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增多的趋势,东部煤层以原生结构与碎裂煤为主,西部以碎粒煤与碎粉煤为主。结论 本文优选出Ⅰ级有利区7个,Ⅱ级有利区8个,Ⅲ级有利区4个,认为土城、杨梅树、大河边、水公河、比德、以支塘、金龙(北)等7个向斜为Ⅰ级有利区,是研究区煤层气开发潜力较大的含气构造单元;格目底、金盆、三塘、黔西(北)、金沙、流长、莫老坝7个向斜为Ⅱ级有利区;其余向斜为Ⅲ级有利区。

    • 中上扬子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对油气成藏的指示

      2025, 52(2):613-630. DOI: 10.12029/gc20210602004

      摘要 (0) HTML (0) PDF 5.09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中上扬子地区在新元古代南华纪中期发育大塘坡组海相黑色含锰碳质页岩,长期以来作为锰矿层被广泛关注,但对其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较少。本文从油气地质角度详细阐述了大塘坡组岩相古地理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指示作用,以期为中国南方地区油气调查提供指导。研究方法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采用单井分析、连井对比、岩相古地理图编制等方法,结合烃源岩特征分析、储层分析等实验测试手段,详细梳理了大塘坡组沉积特征和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了烃源岩特征和潜在油气组合。研究结果 大塘坡组形成于间冰期,沉积过程受拉张裂陷活动控制,可划分出2大类沉积相、7类沉积亚相及若干沉积微相,整个沉积期构成一个完整的海侵—高位—海退沉积旋回;大塘坡组最具油气资源潜力的相带为局限陆棚亚相和潟湖亚相,主要分布在大塘坡组一段,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好,为优质烃源岩。结论 大塘坡组一段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和页岩气发育潜力,松桃、花垣、秀山、湘潭、鹤峰等地区具有页岩气发育有利条件,为潜在页岩气发育区。以大塘坡组为烃源岩发育多类油气成藏组合,渝黔湘交界的秀山、松桃、花垣地区源储配置条件较好,为潜在常规油气发育区。

    •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车—莫古隆起的发育阶段及其对沉积体系的制约

      2025, 52(2):631-649. DOI: 10.12029/gc20220322001

      摘要 (1) HTML (0) PDF 3.08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准噶尔盆地车—莫同沉积古隆起是影响侏罗系结构样式和储层分布特征的重要地貌单元,研究其发育过程有利于认识准噶尔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和油气藏的聚集规律。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盆地腹部41口井的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对侏罗系砂体和地层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等时性对比,重点阐述车—莫古隆起阶段性发育与准噶尔盆地周缘造山带,尤其是博格达山的协同演化及这种协同演化对盆地边界和沉积格局等的影响。研究结果 车—莫古隆起在侏罗纪的演化可划分为初始发育、快速隆升和隆升后剥蚀等三个阶段。早侏罗世车—莫古隆起的初始发育对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展布和结构样式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研究区由西北部扎伊尔山和东北部克拉美丽山供源,主要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侏罗世为车—莫古隆起的快速隆升阶段,除了西北部扎伊尔山和东北部克拉美丽山供源之外,博格达山也同步隆出水面开始供源,导致盆地边界、地层分布及结构样式的重大转变,使得西山窑组一段、二段大面积超覆、西山窑组三段沉积缺失或遭受剥蚀,沉积体系也随之发生转变,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和滩坝共存的沉积体系组合;中侏罗世晚期和晚侏罗世车—莫古隆起隆升出水面则导致头屯河组和齐古组的剥蚀缺失,形成了与白垩系的区域不整合面。结论 车—莫古隆起在侏罗纪的形成和演化不仅影响到盆地的沉积地貌,也使盆地边界、物源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并导致沉积体系、地层结构样式和分布规律等的显著变化。

    • 新疆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超压发育与致密气成藏

      2025, 52(2):650-664. DOI: 10.12029/gc20220604002

      摘要 (0) HTML (0) PDF 7.14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致密气已成为拓展勘探新战场、发现新储量的重要领域,致密储层发育特征及成藏机理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研究方法 运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和油气地质等综合研究方法,对中侏罗统致密气源储特征和成藏期次进行了系统分析,厘定了超压发育特征及对致密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 (1)主力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以III型干酪根为主,整体处于以生气为主的成熟期。中侏罗统发育低孔低渗—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平均孔隙度为7.1%,平均渗透率为0.074×10–3 μm2。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为主,同时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孔、黄铁矿晶间孔和微裂缝。(2)中侏罗统发育以压力传导和生烃增压为成因的超压,压力系数主要分布在1.2~1.5,纵向上超压顶界面位于七克台组中上部。超压主要分布在胜北洼陷东部和东南部,断裂系统控制超压分布范围。(3)烃源岩排烃持续时间较长,从晚三叠世至今,至少存在两期主要的天然气充注期,两期主要成藏期次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和古新世至今。结论 中侏罗统致密气藏以“远源–近源两期成藏、压力–断裂协同输导、断裂–超压协调控制”的成藏模式为主。本文研究成果将为胜北洼陷致密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湘中坳陷石炭系天鹅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与页岩气富集机理

      2025, 52(2):665-679. DOI: 10.12029/gc20210816001

      摘要 (1) HTML (0) PDF 7.58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页岩成因和页岩气富集机理研究,确定湘中坳陷下石炭统天鹅坪组页岩气形成富集主控因素和富集模式。研究方法 以湘新地4井为重点,通过下石炭统碳酸盐岩稳定碳、氧同位素、页岩全岩氧化物和微量元素含量测定,分析页岩形成的古气候、古环境特点,确定富有机质页岩的成因。在系统查明页岩岩石矿物学、有机地化和储存物性特征以及页岩气赋存方式和构造保存条件基础上,结合中—低成熟页岩储存的热演化模拟结果,确定页岩气富集机理。研究结果 (1)下石炭统天鹅坪组富有机质页岩是全球早石炭世杜内期气候剧烈波动引起海水分层,海底缺氧的沉积产物。(2)涟源地区中生代广泛而强烈的岩浆事件导致区域古地温梯度升高,并引起天鹅坪组页岩发生二次生烃和储层物性的改善。天鹅坪组页岩气是印支期油气调整后,页岩中原油裂解和有机质二次生烃的共同结果。(3)发育在下石炭统测水煤系中的滑脱构造部分封堵了下伏天鹅坪组页岩气的垂直逸散通道,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富集。结论 湘中坳陷下石炭统天鹅坪组页岩气是有利相带控制总有机碳含量、岩浆热作用控制储层物性和滑脱构造控制保存的共同结果。

    • 基于多源数据统计分析的页岩脆性定量评价方法—以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为例

      2025, 52(2):680-690. DOI: 10.12029/gc20210407003

      摘要 (1) HTML (0) PDF 3.33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页岩储层的脆性是反映页岩气储集层压裂品质的参数之一,对压裂难易程度和压裂缝网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方法 为准确评价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储层脆性特征,对鄂西黄陵背斜南翼五口钻井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全岩矿物及黏土含量测试、主微量元素含量测试、声学力学联测实验等分析测试,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页岩脆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 矿物与岩石脆性密切相关,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可以定量表征泥页岩中有效脆性矿物成分和非有效脆性矿物成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基于岩石力学、矿物组分和元素成分的脆性指数综合定量评价公式,克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形成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层段的脆性指数剖面。结论 微地震监测及压裂施工结果显示,新建立的脆性指数剖面能准确指示页岩的高脆性层段,与压裂结果吻合较好。

    • 武陵山地区下志留统石牛栏组狭缝型碳酸盐岩气成因分析

      2025, 52(2):691-703. DOI: 10.12029/gc20200928002

      摘要 (0) HTML (0) PDF 5.47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中国黔北地区广泛分布有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多套海相烃源岩,在纵向上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为了更好地评价该区天然气资源,基于黔北武陵山地区安场向斜安页1井“四层楼式”复合天然气藏发现进行研究。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地质追索与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宏观观察与微观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文献调研,分析了安场向斜石牛栏组天然气藏的成因。研究结果 石牛栏组为狭缝型碳酸盐岩气藏,下伏龙马溪组为其主要气源,区内多期构造运动为其成藏提供了动力。结论 本研究对于完善区内天然气资源评价具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复杂构造带油气成藏理论。

    • 矿物表面CO2–CH4竞争吸附特征与扩散过程研究—以延安气田山西组2段为例

      2025, 52(2):704-713. DOI: 10.12029/gc20230813002

      摘要 (1) HTML (0) PDF 1.52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CO2–EGR技术能提高天然气采收率,同时将CO2永久封存于地下,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CO2–CH4在纳米孔隙中竞争吸附和扩散是增采和封存的关键机理。研究方法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气田山2储层为靶区,利用分子动力学(MD)和巨正则系统蒙特卡罗(GCMC)方法建立模型,研究储层温压条件下CO2–CH4混合气体在关键矿物(石英和伊利石)纳米基质孔隙中的竞争吸附规律,分析CO2自扩散系数与温压关系。研究结果 (1)在等温(353.15 K)变压(5.9~17.7 MPa)和等压(11.8 MPa)变温(313.15~373.15 K)条件下,石英和伊利石对CO2吸附能力大于CH4,CO2–CH4在石英孔隙中的竞争吸附选择性大于伊利石孔隙;(2)等温(353.15 K)变压(5.9~17.7 MPa)和等压(11.8 MPa)变温(313.15~373.15 K)条件下, CO2–CH4在石英和伊利石孔隙中的竞争吸附选择性分别随压力、温度的增加而降低;(3)低压(5.9 MPa)高温(373.15 K)条件下,CO2在CO2–CH4–石英和CO2–CH4–伊利石系统的流动和扩散效率更高。结论 石英和伊利石对CO2吸附量更高,置换CH4能力更高,CO2封存效果更好。

    • 基于土地质量调查结果探讨雄安新区第四系沉积相元素组成特征与物质来源

      2025, 52(2):714-726. DOI: 10.12029/gc20210423003

      摘要 (1) HTML (0) PDF 5.50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探讨雄安新区第四系不同沉积相内土壤元素含量及其组成分布规律、控制影响因素及其沉积物质来源,为研究区域古地理、表生地球化学环境等方面提供地球化学依据。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雄安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监测获取的表层土壤元素含量数据,通过元素含量或比值示踪等多元统计方法,揭示了区域元素地球化学分布规律与表生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 冲湖积平原亚区土壤具有低SiO2和Na2O,高Al2O3、Fe2O3、MgO、CaO、K2O和Na/Rb特征;冲洪积平原亚区土壤具有高SiO2和Na2O,低Al2O3、Fe2O3和Ca/Ba特征。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常量元素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物源源区化学风化程度的控制,同时表生环境对常量元素的贫化富集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源区目前处于以斜长石风化为主的中等化学风化程度阶段,风化产物未遭受钾交代影响。区内各沉积相土壤样品成土母质物源主要来自雄安新区西侧太行山隆起的成熟大陆石英质物源区,同时在冲湖积平原亚区的洼地小区内还存在部分少量的样品成土母质来源于基性火山岩物源区和中性岩火成物源区。结论 土壤元素含量、元素比值、元素组合(Rb–U–Ga、Fe–Mg–Ni–V均一化累加和)等地球化学指标特征能有效指示区内各沉积相环境,对成土母质特性具有示踪作用。

    • 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

      2025, 52(2):727-744. DOI: 10.12029/gc20230316002

      摘要 (0) HTML (0) PDF 809.28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影响着地质生态有机系统研究理念,了解和掌握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提升锂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研究方法 围绕地质工作需求,从整体着眼,通过大量调研、野外采样和理化特性测试分析,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最大程度地反映锂在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研究结果 ①阐明了锂在水圈(海洋底部、地下水、河流、湖泊、冰川融水、雪水、雨水)、岩石圈(大陆地壳、岩石、土壤)、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区域性及多场耦合作用的分布特征,分析了锂在不同地质环境区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性差异。②初步总结了各圈层锂元素庞大而复杂的生物、地质和地球化学过程及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③充实完善了锂在陆地生物圈关键层中的分布特征,完善了大型锂资源基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系统化、定量化评价模型,评估了人为活动(采矿)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优势生物个体(植物、动物骨骼)锂含量的变化特征,揭示了锂的“关键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效应,梳理了锂缺乏与过剩的生物健康效应,为关键性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大型资源基地环境安全提供了科学支撑。结论 不同地质环境中锂的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伟晶岩型锂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整体安全可控,黏土型、卤水型锂资源清洁、高效的开发利用目前仍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随着锂成因机制理论难题的深入研究、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模拟技术的应用,将使锂元素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理量的锂对健康有益,但生物体内锂过剩会引起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因此,有必要持续开展不同类型锂资源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健康效应的系统研究,为我国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安全合理开发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 河北乐亭县祥云岛海域悬浮沉积物分布规律与近岸海流作用

      2025, 52(2):745-755. DOI: 10.12029/gc20210326006

      摘要 (0) HTML (0) PDF 3.58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目的 河北祥云岛沿岸海滩分布有优质天然细沙,是著名的沿海旅游沙岛,对该海域悬浮沉积物浓度和近岸流速开展同步调查研究,对祥云岛及其近海工程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采用船载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该海域的流速、流向进行连续剖面测量,同时根据仪器记录的背向散射强度定性讨论该海域悬浮沉积物分布情况。研究结果 (1)祥云岛海域海流以平行于岸线为主,具有明显的往复性,该海域涨潮流大于落潮流,涨潮流沿向岸方向逐渐减弱,祥云岛西南部局部落潮流存在向岸方向增强的现象;(2)祥云岛海域在平潮向落潮过渡期间,海流转向始于底部海水,且海流转向与潮位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3)背向散射强度数据表明,祥云岛近岸海域存在明显的悬浮沉积物高浓度层,悬沙沉积物浓度沿向岸方向增加;平行于祥云岛岸线方向,悬浮沉积物浓度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降低。结论 祥云岛近岸海域在海流作用下,悬浮沉积物沿祥云岛岸线由东北向西南运移,是导致祥云岛岸线在东北段侵蚀、西南段淤积的主要原因之一。

    • >短文(发现与进展)
    • 甘肃北山地区首次发现“白银厂式”海相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床(17.49万吨)

      2025, 52(2):756-757. DOI: 10.12029/gc20240805001

      摘要 (0) HTML (0) PDF 1006.08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甘肃北山地区红尖兵山一带新发现斑岩型铍矿(359吨)

      2025, 52(2):758-759. DOI: 10.12029/gc20240320001

      摘要 (0) HTML (0) PDF 1.59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甘肃北山新探获一处中型金矿床—703东金矿(5.2吨)

      2025, 52(2):760-761. DOI: 10.12029/gc20240716002

      摘要 (1) HTML (0) PDF 2.12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甘肃北山包来呼都格新发现大型萤石矿床(100万吨)

      2025, 52(2):762-763. DOI: 10.12029/gc20241111002

      摘要 (0) HTML (0) PDF 1.65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滇西北普朗斑岩铜矿区新发现热液脉型金矿床(1.2吨)

      2025, 52(2):764-765. DOI: 10.12029/gc20240710002

      摘要 (1) HTML (0) PDF 1.24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简讯与热点
    • 文献计量视角下地质学研究态势分析—以近十年结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为例

      2025, 52(2):766-772. DOI: 10.12029/gc20241114001

      摘要 (1) HTML (0) PDF 1.90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第四届编辑委员会《中国地质》被收录的40家数据库

      2025, 52(2):773-773.

      摘要 (1) HTML (0) PDF 720.11 K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双月刊)栏目设置与稿约

      2025, 52(2):774-774.

      摘要 (1) HTML (0) PDF 1.42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郝梓国

创刊:1953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365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167/P

国内邮发代号:2-112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亮点文章推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新一轮战略找矿行动已全面启动。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实现增储上产是面临的突出问题。本刊登载了几篇基于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找矿突破的实例,供大家参阅,助力新一轮战略找矿目标的实现。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找矿预测——以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为例. 欧阳渊等,2023, 50(2):303-330.
基于重磁资料在山东齐河—禹城探获矽卡岩型富铁矿:对超深覆盖区找矿的启示. 王润生等,2023, 50(2):331-346.
自然伽马曲线重构波阻抗反演在勘探含铀有利成矿砂体中的尝试. 梁建刚等,2023, 50(2):347-358.
宽频大地电磁法寻找“界面型”隐伏金矿床:以黔西南戈塘地区深部找矿为例. 张伟等,2023, 50(2):359-375.
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钻井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赵洪波等,2023, 50(2):376-394.
关闭